王灿发:尚未接到页岩气相关环境诉讼
(三)纯心无欲之学 孙应鳌从其心学本体论出发,继承和发展了周敦颐的纯心说和《易》的无欲说,提出了纯心无欲之学,成为个人治理思想的另一内容。
进步亦是有的,但不存于正面,而在负面,即指示此路不通是也。到了这时候,才能以简御繁,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。
认真说,这便是做学问的方法吗?我不敢答,然而真学问的成功必有资于此,殆不妄乎。现在更说明我从开头起始终没有想讲学问。走上了,就走不下来,只得一直走去。何谓学问?有主见就是学问。有时亦未尝不想在优游恬静中,从容的研究一点学问,却完全不能做到了。
没有天才,纵然肯下功夫,是不能做到,即算有天才不肯下功夫,也是不能成功。所以没有问题,因为他学问已经通了。他所強調的所謂備在夫子之告子貢者之義,即《論語·雍也》中孔子(前551-前479)答子貢(前520-前446)博施濟衆那一段話。
楊東明倡言同善,也深深明白這一點,務實成爲他的學術最突出的特點。在強調理氣終是一個(17)的基礎上,楊東明對於理的地位和作用,也是從生生之條理去解釋的:天地間衹是一元之氣,生人生物,而氣之有條理便謂之理,非謂氣外,又有一個理與之俱來也。但同時應以智慧和德性進行引導,不能使人我之隔如重山。從《禮運》篇(含註疏)本身來講,天地之心的概念衹是一種對人在天地間地位的推崇——人立於天地之中,其動靜呼應天地,天地有人,就如同人腹內有心一樣。
呂坤(1536-1618)在爲楊東明的《文集》作序時,稱讚道:公之學,實學也,有用之學也。始有丘累陵積,粟紅貫朽,置於無用之地,而視民之啼饑號寒、輾轉溝壑者,舉漠然不動其中矣。
彼不仁者,徇私滅理,陰慘滿腔。人對子女的關愛和責任在這裏起了決定性的作用。(19)明末的生生氣氛高漲,是日本學者夫馬進引述島田虔次(1917-2000)的觀點而來。因而,如果面臨他人之危難而心不爲所動,生生仁心也就湮滅不存了。
二 基於生生的仁説 楊東明生活於明代後期,被黃宗羲選爲北方王門的代表之一,並以爲他辨無善無惡者心之體能得陽明之肯綮。(24)(25)[明]楊東明:學會講語,《山居功課》,頁38右、38左。因此,到號稱遙接先秦儒學的宋儒來看待這一問題時,便徑直將人心與天地之心聯繫起來。也可換用爲孟子(前372-前289)當年與墨者夷之辯論時夷之提出的愛無差等,施由親始。
衹要是稟賦同一的太和一元之氣,善性人人同在就是不應當質疑的,這一基本的預設必須要堅持。在楊東明看來,同善源出於公天下的大道,但大道之行又基於一心,此心生發出普天下之善,就如同穀種的萌芽分蘖一樣。
第不識此之爲仁,與克復之義何若耳。且夫人之積善,猶農之力耕,多種則多獲,寡種則寡獲,不種則不獲。
由此來看,天地生物而來的人心,衹有在性命主體的存仁存生和贊天地化育的積極參與下,纔能展開爲仁的現實。後來的張栻、朱熹等則有專門的仁說,楊東明亦遂認爲相對於具體的仁術,一般的仁之說更爲要緊。這也可以說是在德性論意義上的致良知說。天氣之動靜往來、生長收藏,便成爲人心的惻隱羞惡、恭敬是非。楊東明稱: 萬物本吾一體,仁者天下爲家。(30)[明]王守仁:語錄二·答聶文蔚,《王陽明全集》,第80頁。
夫重莫重於民命,急莫急於救民命,而況以紅朽無用濟其至重且急,則我無小損,人有大益,奚憚而不爲哉?且夫惻隱之心,天地生生之心也,即人之所恃以立命者也。這在先秦儒家是有共識的。
關聯父兄與吾身的是血親,而關聯天下與吾身的則是仁德,親民愛物則仁德光明,從而實現一身與天下的統一:惟夫明其明德以親民也,故能以一身爲天下。他說: 夫世有忘貪得之戒、爲子孫作馬牛者,日夜焦勞,不獲晷刻之樂,語之救難恤貧,則吝弗肯予,此真所謂迷人哉。
(14)(16)[明]黃宗羲:北方王門學案·楊東明傳,《明儒學案》,第649頁。如此的裏面意識,是中國哲學不依賴外在上帝解決愛之根源的一個重要基點。
内容提要:明代心學繁榮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主張理在氣中,理即氣之運行的條理。⑥ 《太極圖說》講陰陽氣化的特點,是整合了動/靜收/發一/萬關係等結構範式。氣化流行而生生不息,成爲各家學術共同的理論基礎。再者,己之朽糧無用與他人之生命安否並不具有必然的關聯,拿我的糧食、財物去救濟他人之生命,其實是利益考量與仁心引發相結合的產物。
楊東明的仁說,是對王陽明親民愛物仁學精神的弘揚。《禮》曰:人者,天地之心也。
(13)親民的博愛實踐,需要闡揚明德的道德理性的指引。回顧儒學史上對善的普遍性的認識,漢唐儒學論性善或人性善惡,大都與上智下愚的智慧高低相聯繫,下愚遂與性惡捆綁在了一起。
(32)[明]楊東明:施棉襖記,《山居功課》,頁16左。在乾坤曰元,而在人所以爲仁也。
徐子融曰:先生謂事親是事天底樣子,衹此一句,說盡《西銘》之意矣。(35)陸九淵(1139-1193)講東西南北、上下千百世聖人此心同此理同,講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以及仁即此心也,此理也等等,爲天下同心同善說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論依據,楊東明應當也從此受益[《陸九淵集》(北京:中華書局,1980),第273、482—483、5頁]。所以,根本的問題還在於養心。對此,需要有針對性地從利益和報償方面進行引導。
從一元之氣生成人、物,到天地間的萬千變化,均循其自有條理亦即其本性而動作,這就是所謂生生之理。其歎曰:貧人以得衣爲喜,余以貧人之喜爲喜,而一念與物爲體之情,交暢於五百貧苦之衆。
可是,何以能有此普遍的善舉呢?以生名仁可以解釋博愛的理念乃自內心生出,但不同人所以能有同一的善念,則是基於理在氣中與心性一致的基礎,後者爲善的普遍存在提供必需的本體論和宇宙論證明。(33)[明]楊東明:同善會序(庚寅),《山居功課》,頁7左—8右。
(11) 王陽明此論生生,雖然突出了漸的特點,但總體格局與朱熹一致,因爲所講都集中在仁理的生生不息上。夫吾心之穀種,斂之不越方寸,出之相容四海,稊米之身,三才合德,惟有是耳。
评论
SMS接码-实卡接码平台
回复你好你好好的话说
SMS接码-实卡接码平台
回复哈哈哈回家试试